首页

最新滥竽充数读后感三篇

成语 |

时间:

2017-08-04

|

【www.n-37.com--成语】

爸爸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给我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芋,但他喜欢听大家一齐吹,那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不会吹但装成会吹的样子。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滥竽充数读后感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滥竽充数读后感三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 篇1

  爸爸在《成语故事》这本书中给我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听吹芋,但他喜欢听大家一齐吹,那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不会吹但装成会吹的样子。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和他的.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听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听说以后,急忙收拾行李逃回了家。

  爸爸说,这个成语故事是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爸爸问我,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我想,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我要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叫做《滥竽充数》。

  寓言讲述了:古时候,有一位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一位乐师都有重赏。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宣王答应了。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也喜欢听竽,但他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就连夜逃跑了。

  看完这则寓言,让我不由回想起了以前:我们班的英语陆老师每天都要求我们回家要多读英语,多背英语单词,这样英语成绩才能提高。可刚刚一回到家,我就把老师的话给抛之脑后了。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要我们背英语单词,我下坏了,连忙向同学们请教这个怎么读,哪个怎么念。老师似乎知道我不会,第一个就叫我,我站在哪儿,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有背出几个单词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能蒙混过关,更不能不懂装懂。否则,你将不会学到什么知识和本领。

滥竽充数读后感 篇3

  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绝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滥竽充数》就告诉人们,做人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必须有耐心,才能学到本领。

  这篇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话说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一天,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宣王答应了。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势,蒙混过关。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每次音乐合唱时,我便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就算了,因此每次独唱我总是名落孙山。

  《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

  正所谓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我明白要成为明日的栋梁,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高峰。

延伸阅读
【成语原文】:黄天焦日【标准发音】:huángtiānjiāorì【繁体写法】:[db:cate]
2021-12-15
弟子规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学规、学则的形式、三言成语的体例,浓缩了八德([db:cate]
2021-12-03
日光投射在漫无边际的大海,远处,高高的悬崖上,一只苍鹰抖落满身的灰尘,张开翅膀,[db:cate]
2021-11-26
一、完成暑假作业1 7月1日至7月10日:完成语文、数学作业。每天上午18面暑假[db:cate]
2021-10-26
“有志者事竟成”这则成语比喻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这则成语让我受益良多。直[db:cate]
2021-10-23
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叙述了一只常年生存在井底的青蛙遇到从东海来的一只大乌龟后所各[db:cate]
2021-10-17
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一扇门,而一把成语的钥匙却能打开许多扇门……让我们用成语的钥匙去[db:cate]
2021-08-28
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大家应该听说过“鹦鹉学舌”这个成语吧?因[db:cate]
2021-08-24
男女称体重打一成语:答案:重男轻女重男轻女解释:重男轻女指重视男性,轻视女性的封[db:cate]
2021-08-15
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这则成语故事,读完以后我有很多启发。从前,有一位九十多岁的[db:cate]
2021-08-14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