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3篇

句子 |

时间:

2021-05-03

|

【www.n-37.com--句子】

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六单元的第一“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样一采访,可以更深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一

  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六单元的第一“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样一采访,可以更深地走进父亲的心灵深处,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并且引申出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更你在一起!”让孩子认识到正是这句承诺支撑着父亲坚持下去永不放弃,这正是儿子在废墟下信心的源泉。

  另外,我还紧紧扣住“挖”字进行挖掘,为什么不写其他动作而只写“挖”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中明白只有“挖”最能体现出父亲的劳累与坚持,从而感受到父亲的形象,体会到他的了不起。在此基础我可以再深化,问学生是什么在支撑着父亲如此苦苦地挖掘?这样就更能挖掘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承诺。

  课堂最后,可以从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外貌描写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崇高的父亲形象,用图片去激化孩子们的情感,去感受父亲们内心的那份伤痛,有了情感累积之后,再去想:“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时的父亲最想对儿子说什么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心动再手动。此时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真情的清泓流淌出内心,水到渠成。再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深情地话语读出来,浓浓的父子情如涟漪般荡漾在教室里,久久不散。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三

  我是一名刚到该学校的教师,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汇报课。课题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课之前,因为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很担心学生们的上课状态,不是对学生没有信心,而是因为这个班是一个新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只是在初步养成阶段,还需进一步巩固。

  在课堂上,我的担心没有多余,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孩子们的表现不是非常活跃,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还是让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们太可爱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

  1、我在努力地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开始上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是不把问题说出来,而是让大家读课文,然后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在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听取大家的意见。因为每节课不可能提问到每一名学生,所以小组学习就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空间。

  2、拓展思维训练:

  学语文是为了应用,我们应该具备大语文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切身感到人物品质的伟大的同时,让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写出想对父亲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内心的震撼。做到了读写结合。

  回到办公室,我们组的老师真诚的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我忽视了对学生的承诺:

  因为在讲解课文之前,我说谁能猜到老师的问题将有奖励。老师们建议说: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是呀!我们都在挖空心思来营造课堂氛围,但往往忽视了课堂中的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以小见大,没有扎扎实实去做好。

  2、要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在教学中,我让一名同学到前面板书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三个字,我却因为字太大,没有和老师的板书协调起来,而让孩子把字改小了。遗憾呀!遗憾!多么好的一个深入理解课文,小结课文的机会,因为教师的问题而浪费掉了。应该告诉同学们:他对课文理解的多深刻,一个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说明这对父与子的伟大之所在。这比老师说十句话所起的作用还要大。真是让我感到万分的遗憾!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老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体会得到升华。

  希望老师们不要忽视我所忽视的问题、现象,让我们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努力。

  一点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您指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四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这“一场大地震发生中,一个七八岁孩子被埋在废墟中,他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情景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激情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课堂上,我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情景能融为一体。

  二、阅读中体验、感受文章的情景

  这“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不是白挖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明确到:努力有可能成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怕儿子真的死了,也无怨无悔。因为父亲做到了他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体现人文性。在释疑解惑中进一步明确道理。

  四、升华感情、展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次展现了人文魅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五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抓住幸福这个词,出示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幸福画面,再出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幸福画面导入:你们对幸福、责任、信任、勇敢、执着、承诺、父爱有自己的理解吗?能选词说一句话吗?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这

  1、学生读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了。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3、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

  4、插图利用不充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六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七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多么地的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让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父亲的脚与自己的脚有什么不同?拥抱父亲三分钟,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与劳累,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真心实意地爱语文,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语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八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九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十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

  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我深知自身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摸索,使自己进步也为了使孩子们有更大的进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十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紧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场景,通过音乐的渲染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可是,作为语文课堂,仅仅让学生感动就够了吗?在教学中如何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促进语文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十二

  这

  第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血流成河,哭声喊声的场面没有亲自目睹呈然查阅了相关资料,也只是感性认识,应该再借助一些有关洛杉矶大地震或唐山大地震的有关声像资料,多做一些铺垫,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步上升到更理性认识。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情景时,自己的情感不够到位,所以难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像这类感人的文章,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营造出文中的氛围,然后,再披文入情,这样学生才会在读中感悟到父爱的伟大。

  第三、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一次参加与xxx小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前期备课准备的环节我就得到了同组的张志刚老师、张彤老师、王艳的老师的指导。在多次试讲期间,付主任和xxx小学的于主任及老师们都给予了我许多意见,及时的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我也集各方建议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此对各位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3名同学。

  本组课文以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为情感主线,以让学生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为学习方法。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制定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紧紧围绕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入自主合作学习的环节。利用对比、想象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用方法学。布置的小练笔任务也是紧紧围绕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展开的。

  课后区教研员张老师做出了点评,指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譬如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还应多钻研,多求教,多探索。给学生把“读”和“悟”紧密地联系起来。再比如:树立课堂教学中的语用意识,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应当大胆尝试将语用的练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这一次活动我收获满满,今后若有类似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无止境,作为青年教师决不能放过任何一次的锤炼自己的机会。

延伸阅读
人生如登山,我们要一步步登上更高的山峰,实现更卓越的梦想。今年4月的一天,我们学[db:cate]
2021-12-07
我们班的老师对我们大家都很好,但他却不是我心目中的老师。我心目中的老师必须要有一[db:cate]
2021-12-01
长大以后才知道小的时候背过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表面的美化和浅显的表层所掩盖的本[db:cate]
2021-11-23
咫尺天涯间几经几世几多人-几年离索,流光若逝情若殇编辑莪们叻爱、彼岸花开忆流年藤[db:cate]
2021-10-31
因为我长得很胖,常常被同学们嘲笑。现在,我来给大家说说我的烦恼烦恼一:妈妈说。有[db:cate]
2021-10-27
1、心累了,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发生的点点滴滴,然后合上日记本,忘记。2、心累[db:cate]
2021-10-27
暑假里的一天下午,我怀着激动地心情,聚精会神地读了《借钱的孩子》这个故事,读后,[db:cate]
2021-10-15
1、公路旁、人行道上的积雪已经融化,只有背阳的屋顶上还留有残雪,就像戴着顶白色的[db:cate]
2021-10-12
书是小船,带领我们驶向胜利的彼岸;书是铺路石,将我们引向胜利的殿堂;书是钥匙,帮[db:cate]
2021-10-08
读了林伟贤、郭腾尹所著《团队的力量》一书,使我获益非浅,觉得这本书的确如书中所说[db:cate]
2021-10-07
  • 推荐访问